首页 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

一、缅北攻势

字体:16+-

驻华美军司令兼蒋介石参谋长史迪威和东南亚盟军司令蒙巴顿分别派代表团前往华盛顿,试图影响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对缅北作战行动将作出的决定。事实上,在两个代表团抵达华盛顿之前,罗斯福和军方决策者已有了结论。史迪威主张缅北作战行动的观点得到了罗斯福和美国三军参谋长的支持,但丘吉尔支持蒙巴顿反对缅北作战行动,主张经马来亚和苏门答腊发起反攻。丘吉尔认为:“但是整个缅甸,不论南北,都离日本太远。倘若使我军踏上这条岔道,陷在那里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在远东的胜利中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的,我却希望将日军遏制在缅甸,而采用突破或穿过作为荷属东印度的外围的那些岛屿形成的弧圈,向前进军。”[59]

然而,“罗斯福对这个计划毫无兴趣,认为该计划是迂回的,而且有新殖民主义色彩……史迪威的进攻很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青睐,因为消除密支那的威胁被认为是对超远程(VLR)轰炸至关重要的,而在吕宋—台湾—广州三角区的战役中又需要这个轰炸计划的帮助”[60]。

此时,一支包括7艘战列舰的较强大的日本舰队从中太平洋驶往新加坡,3月8日日军在缅北主动发起攻势,目标直指英帕尔并试图切断阿萨姆—孟加拉的铁路交通线。面对日军的进攻,英美双方暂时搁置争论,史迪威和蒙巴顿都急忙采取行动阻止日军在缅北的攻势。4月14日,在罗斯福多次停止美援的威胁下,蒋介石最终命令在云南的中国军队赴缅甸参战。

就在盟军迫使缅甸日军节节败退的时候,中国战场的地位却因太平洋岛屿争夺战的快速进展而进一步下降。对美国军方的计划人员来说,维持中国继续抗战越来越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心理影响方面的需要,而非军事战略上的价值,美国军方对占领整个缅甸的热情在不断削减。4月19日美国陆军部作战局局长托马斯·汉迪指出:“过去几个月内,打败日本的战略计划已到了这样一个临界点:从印度提供支援而在中国进行大规模陆上战役,现在看来是不需要了,并且从印度发起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以支持向菲律宾—‘福摩萨’—中国海岸线推进,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值得怀疑。”[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