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几类影片的出现,自然不该完全归罪于创作者自身,很多时候是源于理论界与管理层对“现实主义”的认识误区与苛刻把握——在于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理解的狭窄、偏颇与病态。
对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缺失的根源,还难能全面探讨。下面,只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简言几点。
1.从哲学层面,要有直视现实的科学态度,要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真实中存在着真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们的立场与动机、我们的生命与轨道既然“奉天承运”,代表着时代积极健康的本质,体现着历史进步的宏观大趋势,就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要有科学对待现实的精神。如果我们确实是“天道”的体现者、推动者,我们就要无所顾忌地展示现实的本来面目与各层本质——因为它必定会成为真理与正义的基石,更有益于成就我们的事业与理想。
2.从社会文艺学层面,不该设置题材禁区
任何题材都不应成为禁区。文艺最终目的的实现与否与效果如何,不在于创作什么,而在于怎么创作。只要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就必然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没有必要画地为牢,人为限制。
对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经典提示,我们应有科学的理解与辩证的把握。作为一位革命家,当社会革命风起云涌时,要求作家应集中表现时代主流——即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配合革命大潮,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就是在当前的我国,我们的艺术创作也应以表现时代主流与社会本质为主(当前恰恰相反:回避主流,疏离时代大潮,过分表层化、边缘化)。但恩格斯对《城市姑娘》作者哈克纳斯的批评有些绝对了:在工人运动**阶段,就一定不能表现同一时期的城市贫民的生活?既然承认作者确实做了“真实的反映”,为什么不能体会到:这其实是从另一层面对工人运动的呼应、是从另一战线展开着对资本世界的攻击?!——因为表现了城市贫民在资本压迫下的麻木、愚昧、凄苦与悲哀,不正是反面验证着工人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