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1523个生命,我是其中之一

字体:16+-

在最后一次课上,《泰坦尼克号》(Titanic)成为教学影片。我截取了沉船前的20分钟,让学生看后提出要探讨的问题,然后作为期末作业(小组讨论)布置了下去。

《泰坦尼克号》片段进入教学,完全是受学生的启发。按照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课程的严密性意味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不确定性意味着选择的多样性和系统的开放性,确定性意味着每一种观点都有特定的假设和背景。[1]

我很庆幸,作为一个受聘教师,我似乎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让自己的课程具有开放性,而不会像另外一位讲生死学的老师那样被督学批评:“王老师你这样不行啊,你上次讲乔布斯去世,这次又讲曼德拉过世,这样不够标准化啊!你得按大纲来,算清楚每节课涵盖多少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依次讲三分钟……”

哇,如果那样的话,我想我不会讲课了。因为我无法把眼前的几十个学生,当作几十个等待按时间填料加工的部件。生活流动不息,生命流动不息,我和学生们在这一刻相遇,在这一刻与这个世界相遇,为什么不能让教学变得更鲜活一点儿,更贴近生活一点儿,更贴近学生一点儿?何况我们在课堂上所要探索和学习的,不是物理化学之类冷知识,而是有温度的、涉及理性亦涉及情感的生命与死亡。

在前两轮课程结束前,我曾给学生们布置过这样的小组作业:A.用5分钟短剧或微电影,表达你们对生死的思考,之后接受同学老师提问。B.选一段不超过10分钟的与生死相关的视频,带领同学老师讨论。

第二轮课上,谭雪贝等6位同学组成的小组,选择了作业B,他们分享的题目是《1523个生命,我是其中之一》。“1523个生命”是泰坦尼克号上的遇难者,他们选择《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场景,每个同学都将自己代入一个角色,如造船的工程师、船上的大副、在甲板上演奏的乐手、在船舱中相拥而死的老夫妇等,说出生死关头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