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茵萍(原《心理月刊》编辑、旁听者)
张茵萍微信:昨天的课,给我播下了一粒困惑的种子:生命教育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尽量产生积极影响?我觉得星老师对孩子悲伤情绪的关注和处理不够,有点担心这样强烈的生命教育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的。毕竟是他主动做的这件事。责任,不仅是孩子对小P,还有老师对孩子的生命责任。
【陆晓娅说】如果你是星老师,在送走小P之后,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
张茵萍微信:想到三件我觉得可以做的事。
1.上一节手工课,让每个同学从“P舍”取一个物件,改造成可以留存在自己家里的有用的东西,并与大家分享——就像小P的生命和爱可以用别的方式延续。
2.同学们一起创作一本《给小P同学的毕业纪念册》,画画、写作、音乐等都可以。主题参考:“和小P一起的日子”“小P带给我的”。作品结集后每人一份。
3.开家长会,告诉家长孩子们经历了什么,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状态,发放基本的哀悼、悲伤处理常识的资料,一段时间内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一起帮助孩子度过可能的坎儿。
另外,最好能把也照顾过小P的三年级同学包含在这些活动中。
【陆晓娅说】看到茵萍的微信,特别感动。到底是《心理月刊》的编辑,她所关注的不仅是这件“事”怎么样了,还有“情”如何了——这个过程,包括事情结束之后对孩子长期的心理影响。我特别喜欢她提出的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情,非常有创意,让小P用另外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本周生死事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 ]参见王继新等:《非线性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75页。
[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任四川都江堰某中学教师的范美忠先于学生逃生,并因此向学校辞职。22日他在天涯网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细致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