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像中的生死课

痛苦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吗?

字体:16+-

(匿名)

今天课上的电影中,舅舅说“那些痛苦的日子才是最好的”,对此我持怀疑态度。虽然“因为那些日子塑造了现在的我”,但是那些日子带来的伤害却难以平复。此外,在“那些日子”中,“我”所担的风险也很大,不够坚强的人就难以渡过难关,完成成长。

您今天讲的“危机所导致的四种结果”,让我想起了之前上过的文学院张国龙老师的“成长小说研究”一课。他在课上也谈到了成长中遇到的困境所导致的结果——分别是成长夭折、顿悟和完成成长。(大概是,记不太清了……)

【陆晓娅说】非常高兴这位同学能对电影中的观点提出质疑,也希望这样的质疑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多多出现!

的确,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危机、挫折中得到成长,说“痛苦的日子才是好日子”也往往是在战胜痛苦之后。我想,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究:第一是痛苦的价值;第二是对于处于痛苦中的人,这样的话是否恰当和有效。

第一,大概没有什么人是希望活得痛苦的,但是人的一生如果真的避开了所有的痛苦,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会不会觉得此生有点乏味?因为少了痛苦的冲击和挑战,会不会有些潜能被永远埋没了?会不会在精神层面上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没经历外在的挫折和内在的精神冲突,因此少有苦恼和“病态”,他们被哲学家称为“一度降生”;而那些冲过苦难和精神危机“关口”的人,则获得了“二度降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这些恶(病态心境)“有可能成为生命意义的最佳钥匙,也可能是那唯一帮助我们看到最深刻真理的途径”。他还认为,“有系统的健全心态,因为它对于悲哀、痛苦与死亡无力给予正面、主动的注意,比起那些尝试将这些成分包括进来的系统,在形式上显得较不完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