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在看《死亡诗社》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在十二年的应试教育中失去了什么。考上大学,也只是觉得自己为之奋斗十八年的目标没有了,对未来只是迷茫。然而在看到尼尔自杀的那一瞬间,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失去了梦想。小时候,总是想着自己大了要做什么,那时的自己对未来有无限的期待。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甚至是周围的同学,全都说着“考一个好大学”。这些话像在催眠,将我的梦慢慢磨平,只剩下高考这一个目标。高考之后还有什么能激起我对生活的热情?
看过《死亡诗社》,我觉得基丁老师的教育方式无论是在电影中的那个年代,还是在现代中国,都是被需要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那种死板的应试教育就像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一样,将独一无二的东西变得一样。一个人失去了独有的特点,那还是自己吗?在电影中,基丁老师带领同学们找到真正的诗歌,也找回自我,突破自我。尼尔的死是值得惋惜的,但那只是多重矛盾激化下的偶然结果。人不能因为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放弃对未来的尝试,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尼尔的死就对基丁老师的教育方式持否定态度。而现代中国,虽说大学的教育是想培育全方位发展的学生,但已经失去的东西又怎么找得回来?记得第一次上这门课时,有同学在《死亡离我有多远》中写道“我已经死了,我已经被中国教育杀死了”。当时看见这句话时,只觉得惊讶,而现在我突然意识到我也是牺牲品,一个被中国教育杀死的人。不敢在课堂上讲话,遇到问题不愿思考,缺乏想法……这些都是让我害怕却又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
【陆晓娅说】我们人生命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作“自主性”——也就是作为一个人,我们希望拥有主动思考、学习、探索、抉择和行动的能力,从而感觉到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是自己生命之歌的作者。一个自主性比较强的人,会有明确的目标,有为了实现目标而行动的能力,即便没有外在的压力,也会自发地去行动。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作者列出的批判性思考的人所拥有的主要价值观中,第一条就是“自主性”[9],可见自主性对我们一生的生命质量有着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