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与名人一起读书

读书做到中外通吃

字体:16+-

贾平凹说自己读的书比较杂,对喜欢读什么书说不上来。“因为读之前也不知道这书到底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读了才知道。这就跟探矿一样,有些地方你费了很大劲,折腾了半天,却发现没有矿,但有功劳,至少知道了这个结果。我看书是乱看,有些书看过即忘,有些受用终生,就这样不断地淘汰,不断地选择。”

“我上大学后读的书比较多,《四书五经》虽没有系统看过,但通读了《古文观止》。30年代的作家如鲁迅、茅盾、沈从文的书都看过。相对而言,沈从文对我的影响更大一些,他的作品大气,我觉得我和他的气质相投合。我也喜欢张爱玲、三毛的散文,还喜欢略萨的《绿房子》。不知你有这种经历没有,在林林总总的作家和作品中,有些作品正好撞击到你的灵与肉,让你顺畅地走进作家的心灵,而人人叫好的作品不一定能感动你。这就好比肉是好东西,但不一定人人都爱吃。”

贾平凹说自己的作品“形式是民族传统的,骨子里则崇尚外国文学的东西”。他笑言,进城后自己也找来许多有影响的外国名著来读,对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泰戈尔、川端康成等等都采取“拿来主义”,虽博览群书但“不求甚解”,只寻找人家的长处为自己所用。贾平凹还有一个“怪癖”,就是从不跟别人交流外国文学,因为他从不记、也记不住作品中人物的名字。“那些名字太长了,看书时能把名字跟人对上号就行,一讨论就露馅儿了。”

因父亲的原因,贾平凹及家人在**中遭受非人的磨难,使贾平凹小小年纪就对政治产生恐惧。对于公开出版的一些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译著,他自认其政治成分太浓;一些优秀的外国作品因种种原因并未被介绍到中国,但他自己不懂外语,无法了解,这就让他对《西方绘画史》、《世界美术史》等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艺术方面的书翻译过来基本不走样,艺术没有国界。从这些著作中,我了解了印象派、象征派的绘画技巧,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