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中期,是一个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我国的文论建设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起步。苏联的文论通过两条渠道进入中国,一是翻译,几乎在苏联占着主流地位的文论的专著和论文以及重要的教材,都一一被翻译过来,如季摩菲耶夫的三卷本《文学原理》、涅陀希文的《艺术概论》,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请专家来华传授,如北京大学请了毕达可夫,北京师范大学请了柯尔尊,等等,他们在中国开班设课,编写讲义出版,其授课的对象是新中国第一代青年文艺学教师,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一个时期里,我们这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竟然在文学上得了“失语症”,完全是亦步亦趋地跟在苏联文论后面。可以这样说,50年代的苏联文论在新中国开创时期取得了霸权地位,中国文论则完全臣服于苏联文论的脚下。这就不能不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一,文学问题的政治化,堵塞了文学理论的普通知识,严重扼杀了敢于独立思考的、有真知灼见的一代文论家的创造。正像苏联把典型问题当政治问题一样,中国也把“写真实”论、“题材广阔”论、“中间人物”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当作修正主义来批判。发展到“文革”被概括为“黑八论”,要大批特批,一大批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遭到了惨无人道的摧残。在中国,“左”的路线不但批观点,而且整人。如钱谷融先生,在1957年发表了论文《论“文学是人学”》,“想为高尔基的这一意见作一些必要的阐释;并根据这一意见,来观察目前文艺界所争论的一些问题”,对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中的“人的描写是艺术家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的观点,提出商榷,强调文学要写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认为“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评价文学作品的最低标准”,结果遭到了长期的批判,乃至政治性的批判。秦兆阳发表了论文《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一文,不过对西蒙诺夫的观点表示同感,建议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为“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就遭到了政治的批判和斗争。由于随意把文学问题政治化,文论研究除了重复一些马列词句外,也就无法进行下去。文艺理论成果微乎其微,也就可以理解了。由于把文学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就人为地设置许多禁区,这是文论的悲剧,这不能不说与苏联50年代文论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