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二十五章 小说(下)

字体:16+-

第一节 长篇小说竞写潮

在20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相对繁荣,长篇小说的崛起则相对迟缓。而到了90年代,长篇小说几乎成了最重要的文学形式。90年代初的文坛,一度相当沉寂。1993年,一批陕西作家相继推出了几部长篇新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评论界称之为“陕军东征”,这一年也被称为“长篇小说年”。据统计,1995年长篇小说共发表或出版700余部,1996年突破800部,1997年则高达1000部。长篇小说成为90年代文坛的生力军而备受关注。

90年代出现长篇小说竞写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80年代的文学积累已为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做好了准备。而一批中青年实力派作家,在中短篇小说创作取得一定成就后,往往会转向长篇小说的创作;其次,90年代中国市场化进程开始加速发展。某种意义上,长篇小说的流行,与通俗音乐、室内剧和报刊随笔的流行具有同一性,都是顺应了时代和大众的某种需求。90年代,读者群的需求层次进一步分化,一些读者热衷于长篇小说中的奇情异事、社会政治热点、娱乐刺激的描写,也有部分读者把阅读长篇小说作为扩大眼界、认识生活和进行高层次审美活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容;最后,在世纪末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反思百年历史的心理渴求,文学也有一种世纪回眸的要求,长篇小说这种宏大的艺术形式恰好适宜于表现和反思深远的历史和广阔的现实。

将90年代的长篇小说进行分类归纳是困难的。从题材上看,一是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如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刘斯奋的《白门柳》等。其中,在历史资料和艺术真实两种倾向之间,二月河偏重于后者,唐浩明则偏于前者。而刘斯奋的历史小说创作又有所不同,《白门柳》描绘出了明末天崩地裂的变故中一群知识分子的嶙嶙傲骨,也较为传神地传达出了大难临头时的尊卑分野,全书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传递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