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五节 李准和周立波

字体:16+-

李准、周立波、王汶石等人的农村题材小说在这一时期也颇为引人注目。

李准(1928—2000),河南洛阳(今属孟津县)人。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不能走那条路》《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帆篷》《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吉鸿昌》《牧马人》等。“**”后李准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原黄泛区人民苦难史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在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不能走那条路》是较早反映农村“两条路线斗争”的作品,因配合当时的政治中心,宣扬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而获得好评,李准也因此一举成名。小说客观上反映了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放弃祖祖辈辈买田发家的理想走上集体化道路的痛苦的心路历程。创作于“双百”方针期间的小说《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帆篷》,揭示了党员干部喜新厌旧的道德问题和农村基层组织弄虚作假的现象,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干预现实”的勇气。

创作于1959年的《李双双小传》改编成电影后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篇小说的背景是1958年“大跃进”与随后的人民公社运动,通过农村妇女李双双冲破丈夫的阻挠为集体办食堂的故事,歌颂了所谓“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由于作品将很大的笔力放在生动、细致地展现李双双与丈夫喜旺的矛盾冲突上,使得这个原本是图解政治的作品具有了较强的可读性和生活情趣。其中风趣幽默的夫妻吵架的场面,北方农村质朴、火热的家庭气息,李双双性格的泼辣、爽快、倔强,喜旺的守旧、诙谐以及作品中洋溢着的单纯、明快的格调,都是历来被评论界所赞许的。而正是这些生活的小情趣与喜剧性的表层亮色,掩盖了“三面红旗”下的巨大社会矛盾与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