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神话的生态伦理审视

第二节 选择:嫦娥、精卫的另类生态之路

字体:16+-

中国神话中,嫦娥、精卫是颇具特色的女神。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意象,嫦娥“奔月”是女性奔向生态本位,洋溢着浓郁的原生态色彩和轻柔、飘逸的女性色彩;精卫“填海”,看似妄图干预生态系统,实质是以女性温和、阴柔的方式实践人、禽、山、海、木石等自然形态的互流。女神的真与善,女神的本真价值,都深深镶嵌于中华民族和谐、浑整、圆融的传统自然观中,重新解读这些神话,可以让我们在女性与自然的生命缠绵、交织中找到人的生存意义与存在价值。

1.精卫填海:女神认识自然的千古绝唱

精卫填海是一则上古时期的著名神话,《山海经·北次山经》记载: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

而《述异记》说精卫又叫誓鸟、志鸟、冤禽,俗又称帝女雀,据说精卫此名,乃是鸟衔木石飞翔时发出的鸣声。精卫填海的神话在后世变形较少,人们把其寓意定格为人与自然的悲剧对抗,使这个柔弱的小鸟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或将精卫冠以“仇海之冤禽”的身份,在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这种解读延续了多个世纪,其间并没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杂乱景象,这大概是因为中国神话中很少出现女神与自然的抗争吧。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愚公移山”皆为男性与自然的决绝,既悲壮而又**澎湃,洋溢着一股阳性的豪情,唯精卫,这一出身帝王家族的高贵少女,以弱小、阴柔之躯,诠释人与自然生态这一永恒的主题。精卫在化生为鸟之前,是神农炎帝家未成年的女孩子,她有着同样著名的两个姐姐,一个师从赤松子,终于在炼丹炉中褪去肉身脱胎成仙;另一个夭亡后变成可以媚人的瑶草,后被封为巫山云雨之神。三姊妹命运不同,却都继承着神农家的传统以柔顺而又溢漾生命之气的方式与自然灵性沟通、交往。神农炎帝身兼太阳神,他教人播种五谷、耒耜牛耕,后尝百草以明医药,亦是通过庄稼、药草等植物形式与自然进行生态互流的第一神人。精卫嘴衔木石,用逆风飞翔的身躯与袅袅不绝的鸣声往返于西山东海之间,她坚强的矢志与其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生命悲歌十分相似,表达着人类对沧海桑田生态循环的参与,是一种恒古不变、富于节律、诗性的生命表达与生物力量,亦是对其父发明农耕、医药等自然生态互渗事业的另种形式的继承与延续。人类开辟农耕,是对自然生态的改造,但这种改造是阴性、温婉、因势利导的,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之下的技术性改造,不会引起大的自然破坏,精卫填海亦如此。精卫以一己的渺小身躯和力量,对抗茫茫大海,这里既有填海造田之心,也有治理海水泛滥之意,表面看似妄图干预生态系统,但比起后羿射日所采用的具有杀伤性的武器,精卫所衔之木石则显然这般的阴柔与内敛,我们可以理解为,精卫衔木石之举仅是一种女性沟通自然的表态,是一曲不违背生态生机,实践人、禽、山、海、木、石等自然形态有机循环的生命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