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的文化渊源
1918年8月20日在致许寿裳的信中,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如果说,儒家、道家对中国精英阶层或大传统影响较大的话,那么道教则对民间的小传统,对民众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鲁迅先生的话意思就是,道教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深层,以及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
图3-3-1 鲁迅像
不同于外来的佛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是最早具备宗教思想、宗教仪式、宗教神谱、宗教组织以及有专业神职人员传教的“制度化宗教”。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道教萌发于周秦之际,完形于东汉顺、桓年间,繁盛于两晋,变革于唐宋金元,颓衰于明清时代。这其间,道教的形态及义理也在不停地变化,吸收了众多的思想资源,并且产生许多派别,最终形成一个颇为芜杂的思想体系。
道教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的尊天祀祖的宗教思想与泛神崇拜的信仰。殷周时代的祀神、祀祖两大传统,均融会于道教神谱,构成其特有的神谱结构。道教的宇宙体系是以“道·阴阳·五行”为主体,故其神谱亦具有囊括天、地、人的兼容性。如其尊奉之神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四御”(南方南极长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以及日月星辰、江河山岳、风雨雷电、城隍土地诸神,可谓无所不包。
道教的思想渊源也是非常庞杂的,它汲取的思想资源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首先是以老庄哲学为根基的道家思想。先秦时活跃的道家和东汉形成的宗教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创立的时候,就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它的内在规定性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可见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了,而且万物皆由其产生。所以道的存在是独立的,具有不依傍任何东西的先验性和神秘性。《庄子》则认为,道是真实有信验的,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迹的;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见;它自为本自为根,没有天地以前,从古以来就已存在;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产生了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六合之下却不算深,先天地存在却不算久,长于上古却不算老。又说,黄帝得到它,可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可以居住玄宫;北海神禺强得到它,可以立于北极;西王母得到它,可以安居少广山上,没有人知道它年代的始终;彭祖得到它,可以上及有虞的时代,下及五伯(霸)时代;傅说得到它,可以做武丁的宰相,执掌天下,死后成为天上的星宿,乘驾着东维星和箕尾星,和众神并列。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不凡的能力并且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这种思想正是从道家对道的本体化那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