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致力于教育,许地山致力于宗教研究,除了《倪焕之》与《春桃》外本时期很少文学创作。而王统照在本时期的文学创作数量与质量都要高于五四时期。1929年出版中篇小说《黄昏》,1935年连载长篇小说《秋实》(次年出单行本改名《春花》)。从1933年到1936年还出版诗集《这时代》《夜行集》与散文集《北国之春》《片云集》等。1933年出版长篇小说《山雨》,但却被国民党政府视为“颇含阶级斗争意识”,在“勒令禁止发行”外,甚至将作者列入危险人物的黑名单。为此王统照只能出国考察以躲避文祸。他并非左翼作家,却受到形同左翼作家一样的对待,表明那个时代左翼文学的文化土壤是很丰厚的。
由于遭遇禁售与删节,《山雨》的版本问题值得注意。1933年9月开明书店出版的28章的《山雨》是初版本,但很快遭到禁售。在开明书店的交涉下,出版了删除后5章的删节本。后5章描写农村进一步衰败,奚大有进入城市后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表现了日寇的侵略与革命者的对敌行动。不过删除了这具有浓重左翼色彩的后5章,小说仍是一个完整的描写中国北方农村凋敝与崩溃的文本系统。在这两个版本外,还有一个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这个修订版删除了损害农民与工人形象的语句,增强了社会的黑暗性与农民的反抗性,将义和团的暴行转移到日寇的头上。后来的《王统照全集》等收入的都是1955年的修订版。
吴伯箫将《山雨》与《子夜》相提并论,的确具有一定的艺术慧眼。茅盾本来就想以其恢弘之笔描写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但事实上,他只是大规模地描写了中国的城市。尽管《子夜》中也描写了双桥镇,并且又创作了农村三部曲,然而与《子夜》的宏大叙事相比,双桥镇与农村三部曲好像是对农村场景这则宏大叙事的序曲,序曲演奏完毕拉开农村宏大叙事帷幕的却是王统照的《山雨》。由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确比北方更早进入城市化,茅盾作为南方作家以其敏锐的艺术感性,将城市文明的灯红酒绿与资本运作描写得淋漓尽致;而中国北方的城市很多仍是传统的与乡村无差别的统一,只有青岛、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得以率先走向现代,王统照以其北方作家的厚重,将北方农村的衰败与灾难力透纸背地描写出来,与茅盾的《子夜》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一曲中国社会的城乡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