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二章 诗 歌

字体:16+-

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新启蒙文学中的诗歌创作,其成就主要体现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归来诗人”的作品、延续工农兵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诗歌创作及女性写作、新边塞诗等,“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也有着“史”的意义。所谓“归来诗人”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即开始诗歌创作,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发表作品,及至“**”结束后,又重返诗坛的诗人,代表性的诗人诗作是:艾青的《光的赞歌》《归来的歌》以及公刘、流沙河、邵燕祥、蔡其矫、昌耀等人的诗作;杜运燮的《秋》、郑敏的《诗人之死》等原九叶诗派诗人的诗作,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等原七月派诗人的诗作。延续工农兵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则有:李瑛的《一月的哀思》、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骆耕野的《不满》、张学梦的《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叶文福的《将军,你不能这样做》等。女性写作的代表诗人诗作是翟永明的《女人》、伊蕾的《一个独身女人的卧室》等,新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诗作是昌耀的《慈航》、杨牧的《边魂》、周涛的《野马群》等。

教学建议

参阅评论摘要,结合精读作品与泛读作品所列两篇文章,以期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诗歌发展有个概括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对拓展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精读作品

谢冕:《一个世纪的背影——中国新诗1977—2000》,载《文艺争鸣》,2007(10)。

评论摘要

1.诗在中国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兆。这是由于中国社会有着崇尚诗教的传统。这传统生成了诗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价值观。古时统治者采诗以观民风,历代的平民则通过诗以为兴亡忧乐的宣泄和兴叹。近世最大的一次诗的集结性的示威,则是1976年发生在北京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至少长达十年的苦难的积郁,以及历史承继的忧患,在那时,如同当年的五四运动那样,又一次得到火山爆发式的突现。诗歌终于奇迹般地召唤人民奋起摧毁黑暗神殿的统治,诗于是再度成为社会预警的极具权威性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