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三章 散 文

字体:16+-

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新启蒙散文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主要成就体现于以悲悼散文为主体的老一代作家的散文创作,黎澍的《忆田家英》、韦君宜的《当代人的悲剧——悼杨述》,张洁、王英琦、唐敏、叶梦的女性散文,贾平凹的散文,也是这一阶段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热潮。在这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首开新启蒙文学报告文学之先河,且以记写人物为主,此类作品值得关注的还有黄宗英的《大雁情》、孟晓云的《胡杨泪》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成为报告文学的主要形式,且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透视社会问题为主。记写人物为主的报告文学,则转入以记写历史人物为主,且具有极强的思想探索锋芒,其代表作是戴晴的《王实味与〈野百合花〉》《粱漱溟与毛泽东》《储安平与“党天下”》等。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及大众生活的日常化,新的散文热潮开始形成,主要由学者散文、女性散文构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周涛的《游牧长城》、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韦君宜的《思痛录》也是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建议

阅读两篇精读作品,参阅评论摘要的文章,对这一时期的散文有个初步印象。

精读作品

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载《当代作家评论》,2009(1)。

陈剑晖:《论当代散文思潮的发展演变》,载《广东社会科学》,2005(1)。

评论摘要

1.回归和超越“五四”散文的愿望在“十七年”时期并未真正实现。及至80年代以降,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步摆脱了“左”倾思潮的束缚,思维渐趋活跃。同时,许多被历史长河淹没了的“五四”散文家一一重新为人们所讨论所研究,一本本尘封已久的“五四”散文集重现于人们的眼前。于是,一个完整的五彩缤纷的“五四”散文大花园终于逐渐为人们重新认识和熟悉,新时期散文至此才真正地走上了回归“五四”散文的历程,这大致上从三个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