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
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生理健康状况、遗传因素和某些神经生化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学生的身体比较健康,家族没有什么遗传性的精神类疾病的,心理也比较健康。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儿童多动症的形成,就与遗传和脑内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有关。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的多动症的同病率达到100%,而异卵双胞胎的同病率仅为17%。
二、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素质是文化的产物。弗罗姆认为:人格是在人的童年由影响个体的社会力量以及已经影响了人类种族发展的历史力量所决定的。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对人的心理素质具有巨大的塑造和选择力量。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伦理道德、教育等。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环境当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人们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我国青少年学生当中强迫型人格、依赖型性人格、回避型人格者比较多,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和谐的文化和内敛隐忍的修身养性之道不无关系。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小学生进入的第一个小社会,学校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王秋英的研究表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注: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卷5期)。蒋传发、陈巨华和曾喜童通过以自信、自强和自律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初中、高中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很大提高。初中实验班学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高中实验班学生在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等方面都有所改进,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注:蒋传发,陈巨华,曾喜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