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回天人之际:反思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方式的转换

七、“数字人文”的启示

字体:16+-

从上述具体的研究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人文”这一跨学科的方法在文学及其相关领域中的具体应用。陈冬华等给我们展示了“数字人文”应用在人文学研究中很重要的几个特征。这些特点也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一般性的文学理论和本土化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其次,“数字人文”是跨学科的,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再次,“数字人文”的研究以文学理论为基础,辅以数据分析的方法加强研究的科学性和提供更严格的证据,不可本末倒置;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数字人文”的研究更有利于直接回答“实证”性的问题,但同时也对“规范”性的问题有间接的启发。

(1)一般性的文学理论和本土化的具体问题相结合。

首先,陈冬华等的研究使用的是我国唐代的历史资料,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本土化的研究。而他们研究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却可以直接回应本书的主要观点:文学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一研究中,我们既看到了一般意义上的文论和观点,也看到了这一观点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对照。值得强调的是,本章中所说的一般性文学理论和本土化具体问题的结合,并不是鼓励直接地、机械地套用西方的经典文学理论来解释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些事实。正如本书一开始所说,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走一条本土化的独特的道路。这条独特道路的开辟,就要求我们首先从我国文学发展路径的一些基本经验事实和史实出发,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般性文学理论或者观点。而这样的理论和观点不仅要能和西方的理论相呼应,还要能解释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这就是所谓“本土化”的核心要义。“本土化”不只是要求我们基于从古到今的文学发展路径来总结我国的文学理论,同时还要求研究者能利用我国特有的史料对我国的和世界的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考证和“证伪”。当然,考证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本章中强调的就是偏量化的“数字人文”的方法。陈冬华等则兼顾使用了定量方法和基于史料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