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平原的农业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土壤肥沃,热量充足,光能丰裕,黄河水利的灌溉,使得宁夏平原兼得土、水、光、热资源的优势,为发展绿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宁夏平原农业开发历史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开始在此戍边。汉武帝时期,中原数十万贫民、田卒迁往宁夏平原等地,戍边屯垦,其中“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内蒙古包头以西至甘肃兰州之间的黄河沿岸冲积平原),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把原来的茫茫草原,改造成为我国西北最古老的灌区之一,形成稳定的人工绿洲,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宁夏平原现有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干渠,其原始渠道均为秦、汉、唐时期的旧渠。以宁夏平原建立的西夏,更是凭借黄河灌溉之利,国力强盛,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元代初叶,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改建唐徕渠、汉延渠、秦渠等12条干渠、68条支渠。至明代嘉靖年间,灌溉水渠已有大小18条,全长700多千米,灌溉农田达10×104hm2。清初又新辟大清、惠农、昌润等渠,灌溉面积和灌区人口激增,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空前繁荣,凭借“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和“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誉名扬海内。
西汉时期是今宁夏平原大规模开发的最初阶段,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比较单一,以解决军队和移民的食粮和牲畜草料为主。但是,史料中已经提到某些地方种植有果木园林。至唐朝时,水稻在灌区已有种植,果树的种植也有较大发展。唐诗描述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明”(韦蟾),基本反映了宁夏平原当时的农业发展和驻军的情况。至西夏时,这里种植的农作物已有小麦、大麦、荞麦、糜黍、水稻和豆类等,蔬菜、瓜果种类也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