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明是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以党项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创建的西夏文明充满活力又神秘莫测。
西夏建国后,党项羌人从一个不知稼穑、服裘褐披毡衣、织牛羊毛为屋,无法令、无文字、候草木以记岁时的游牧民族,通过效法唐宋,汲取汉族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创制了神秘的西夏文字,创造了特色鲜明、辉煌灿烂的西夏文明。
一、西夏文字与印刷术
民族文字一般是在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成熟的,但西夏文字却是一种官造文字,由官方在短时期内创制并推广使用。它是西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党项族本无文字,他们从青藏高原边缘迁入内地后,由于与汉族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汉字逐渐成为其交流的主要文字。西夏历代首领和君主都通晓汉语、识汉字。李元昊称帝后,令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西夏国文,将创制的6000余字编纂成书,分12卷,称为“国书”。
西夏文字依照汉字创制,是一种词符文字,在形体上与汉字十分相像,呈方块状,但无一字与汉字相同。其骨架与汉字类似,但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字笔画比汉字繁复;斜笔丰富,无竖钩;会意合成字较多,间意合成字较少;象形、指事字极少;构字时普遍省形、省声;类似拼音构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是西夏文字构成的一大特点;互换合成字别具一格。
西夏文字创制后,李元昊下令尊为“国字”,建蕃学,由野利仁荣主持,教授西夏文,培养官吏。又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掌管西夏同宋、辽、吐蕃、回鹘等往来公文中的西夏文本。西夏的官吏一般能“通蕃汉字”,有的还用西夏文著书立说、翻译汉藏文佛经、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