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美经典电影读解

一、历史描述:欧美歌舞影片创作进程概论

字体:16+-

1.早期歌舞片:1927—20世纪30年代

歌舞影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第一部歌舞片是《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1927),它同时也作为第一部有声片而享誉世界电影史。《爵士歌王》的成功,刺激了各大制片厂都以“说、唱、跳全活儿”的招牌宣传自己生产的影片,企图利用新出现的音响技术在商业中获利,造成短时间内歌舞片泛滥,其中大量粗制滥造。结果,歌舞片的票房收入由升而降,进而一落千丈。歌舞片几乎被扼杀在摇篮中。1929年,米高梅公司(MGM)出品了由哈莱·波蒙执导的《百老汇的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这部号称“百分之百对白,百分之百歌唱”的影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它开创了以“后台故事”作为歌舞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传统,也是第一部真正全对白、全歌唱、全舞蹈的歌舞片。该片获得了第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也由此掀起了歌舞片的创作热潮。各大电影公司争相仿效,歌舞片的局势趋于好转。

歌舞片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繁荣,经典歌舞片的出现,也推出了许多歌舞片明星。歌舞片至此分为了两大分支,一类以唱为主,一类是以舞为主。以唱为主的歌舞片汲取了西洋歌剧的传统,早期拍摄此类影片的导演均具有深远的欧洲背景。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生长在德国,鲁平·马摩里安(Rouben Mamoulian)在英国伦敦剧院度过了学徒生涯,因此他们拍摄的《蒙特卡罗》(Monte Carlo,1930)和《爱我今晚》(Love Me Tonight,1932)都有让人在电影院里欣赏歌剧演出的感觉。以唱为主的歌舞片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但是构成歌舞片这一类型主体的依然是以舞为主的影片。

这一时期,具有大型舞蹈场面是以舞为主的歌舞片走向成熟的标志。巴斯比·巴克利担任歌舞编导的《1933年的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1933),美国雷电华影片公司(RKO)制作的歌舞片《追舰记》(1936)、《随我起舞》(1937)等都较有影响。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爱情为经,以节目的排练为纬的情爱歌舞片。其中以《第四十二号街》(42nd Street,1933)最为引人注目。此片表现一名天真可爱的合唱团的女孩,在一场百老汇隆重的演出开幕前,因为女主角受伤,不得不临时顶替上场,结果获得了意外成功,成了大明星。在拍摄该片时,导演充分发挥了摄影机移动拍摄的功能,灵活地表现出视觉空间的变化,展示了爵士音乐和以踢踏舞为基础的各种舞蹈样式。为展示壮观场景,导演还使用了起重机和高架摄影机,从平台上俯拍巴克利精心设计的舞台歌舞表演。该片正是以气势宏伟、场面壮观开拓了歌舞片的表现领域。此外,以《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为代表的将青春和歌舞结合在一起的歌舞片,对后来歌舞片的走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