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看到此名让广大人民群众纷纷皱了皱眉,他这姓咋读,是不是晃错?真·正个名,晁读音潮,唐朝时日本有位著名的遣唐使,汉名就叫晁衡。
晁错是河南颍川人,从小就是个刻板严肃的性格,不苟言笑,长大后又凭着爱好去当时的法家传人张恢那学了战国商鞅和申不害等法家先驱的学说,从此,更加深了他严峻苛刻的性格。
众所周知,古代的法家和当今重视以法治国还有些不同,他们的主旨,主要在于维护中央和天子的统治。换句话说,儒家、墨家、道家对天子都有些要求,而法家对皇帝只有推崇和维护。他们自觉地为帝王设身处地,从而咂摸出了一套套加深帝王权限的理论,使他们更能彰显权威,高高在上。晁错学满进入汉朝工作后,就一直致力于这个方向。
刚入职时,晁错的大领导是汉文帝,因为看的书多,文帝让他当了个太常掌故的官职,掌管比较悠闲的礼乐制度。
文帝时,汉朝着手恢复一些学术方面的研究,当时天下还没有研究儒家经典《尚书》的人,往天下一打听,听说济南有位叫伏生的老先生能口传《尚书》,也算保住了《尚书》这丝文脉。按以往规矩,皇帝想要见谁,自然是一声令下让人千里迢迢进京,不过伏生有些情况不同,他这会儿已经是个90多岁的人瑞了,如果强行要他坐上马车,等同于宣布死刑,而是漫长的执行过程。人道主义的文帝想到了派人去学习,将《尚书》之学流传下来,太常署的人思来想去,最终选中了晁错。
法家弟子去学儒家经典,不知道晁错内心是否抗拒,但皇帝御批的学习,谁也不敢怠慢,晁错就此多修了一门专业课。学成归来后,也算收获颇丰,后来每每想跟皇帝表达什么建议时,晁错总能把《尚书》里的内容拿出来援引,一方面展现自己的博学,一方面也算引经据典,有史可循。而既然前人已有经验,文帝再按建议操作,就不算大步流星的创举,这对一向步伐稳健的文帝来说似乎更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