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在本地人的口中,并不是一个泛称,从来都只指代那一个车间,就是生产替囊的车间。早在战乱时期,江山就有了成熟的替囊生产流水线,还分出了十分细的工种,有人负责铸模,有人打样,有人给生产出来的替囊输入指令。那时候,几乎整个江山的人都为这个车间工作,现在熟练掌握这些技术的人虽然少了,但并没有失传,反而有了不小的进步。战乱时铸模用的样本多是被暗杀的死人,现在活人也可以直接当样本,而且精细程度比以前还有所提升。我父亲就是其中一名精微雕刻的技工,负责最后精细的身体细节的雕琢,比如五官、比如脸上的细纹。
车间就位于西山脚下,算不上隐蔽。但因为我从小对替囊很抵触,还从未来过这里。现在是下班时间,它的大铁门紧锁,锈迹斑斑,看起来很森严。但我儿时的玩伴曾经告诉我,他们玩捉迷藏时从侧面的窗户里翻进去过。我们绕到车间侧面,果然看到一扇小窗。木头窗棂陈旧腐败,梁久找了一根树枝一撬就开了,我们翻窗而入。
我们打着手电,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依次经过铸模室、打样间、调试间、回收间。这些年代久远的机器看似粗苯,实则精巧非凡,梁久对着每台机器不停地拍照,一边拍,一边发出惊叹。
回收间是存放被停用的替囊的地方。按照规定,被停用的替囊不能随便丢弃,而是作为备用品放在这儿,在合适的时候重新拿出来使用。如果母亲有过多个替囊,那她以前的替囊应该能在这里找到。
“别拍了梁久,我们进回收间。”我说道。
回收间很大,有四五排货架,每一排货架都有四层钢板,成堆的替囊像麻袋般堆着,有的能看出来破损严重,脏兮兮的;有的则用塑料袋仔细包着。我转了几圈,没有找到母亲的替囊,却找到了另一张熟悉的脸。那是—我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