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领我进了一间有一整面透明玻璃的房间,安排我在房间中央的椅子上坐下。一位助理走过来,给我戴上一顶连着很多电线的白帽子。我的亲属们站在玻璃的另一边,神色惊恐地朝我张望着,仿佛在看什么怪物。
医生的解说称得上详尽、耐心、热情洋溢,“根据我们的研究,厌猫症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猫太过可爱而引起大脑的自我调节。因为看到太可爱的事物,导致人情绪上的正面效果过强,中脑边缘系统释放过量多巴胺,这使大脑因过于兴奋消耗了大量能量。为了平衡大脑的能量,人脑就释放出了负面的暴力倾向来平衡积极情绪,这种叫作假性厌猫症,只要稍加疏导就能解决。另一种原因是患者大脑中负责照顾后代的脑区出现了异常,这被称为反社会人格。因为这个脑区异常,患者才无法喜欢猫。我们称甚为真性厌猫症,也叫反社会型厌猫症。”
“那—那我男朋友到底是真性还是假性啊?”
“马上我们就知道了。”医生叫道,“小李!准备实验。”
助理往我手心里塞了一块软软的,但有很多小气泡的东西,让我想到软乎乎的猫爪子。“真烦。”烦躁使我使劲捏住那玩意,好几个气泡接连被我捏爆。
医生向我这边伸长脖子,活像待宰的鹅,“唉,小李,注意别让他现在就捏啊,那是做实验用的,等屏幕上开始放猫图片了再塞到他手里嘛!”
我的眼前亮起两块屏幕,一块出现了猫图片,另一块出现了好几道错综复杂的电波,应该就是我的脑电波了。
“假性厌猫症在看到猫图时会暴躁,同时大脑的颞叶中会出现明显激起状态波形。但只要让他捏气泡球作为舒缓,他就会重新觉得猫可爱。如果是真性的,就疏导不了,无论怎么捏,他的颞叶中回的脑电波都会呈现激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