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而在他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几乎铺了满街满巷,可是很少有人施舍。
这时来了一位诗人,他见这位盲人神情哀伤,拿起笔在木牌上写了几个字。
下午诗人再次路过时,乞讨者已收获丰厚,他不解地追问:“好心的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诗人听了,微微地一笑,原来他把牌子修改为:“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经诗人修改过的一句话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原因何在?原来,这句话的魔力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春天是美好的,草长莺飞,姹紫嫣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都是虚设,这是多么悲惨!当人们想到盲人眼前一片漆黑,一生中连春天都不曾见过,怎能不产生同情之心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言一旦注入感情元素,就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软化、温暖和焐热人们的内心,带动人们的情绪。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对一件东西或者一个人的感觉,主要是由情绪来决定的,而不是理智。比如,你身边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人,他有很多优点,人人都夸赞他好,但你却偏偏不喜欢他;而另一个人可能有很多缺点,一数一箩筐,但你却偏偏喜欢亲近他。
又如,某件东西可能很实用,设计也很新颖,但你却完全不想要;而另一件东西,几乎没什么用处,也不见得有多好看,却偏偏入了你的眼。
像这样理智和情感背道而驰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喜欢或讨厌并不需要多么严谨的理由,哪怕只有一个触**绪的小火星,也可能造成一场情感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