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陋规: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

第五节 享乐: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

字体:16+-

“进贡”是专制时代的一项定制。《尚书·禹贡》云:“任土作贡。”也就是说,各地官员以及各藩属国以土特产贡献给天子,既满足了天子之需,“致邦国之用”,又沟通了上下感情,所以皇帝和各地大臣都乐此不疲。

从一定程度上说,清代皇帝的生活质量与贡品直接相关。

和我们的想象不同,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却并不能任意支配国库来满足个人消费。清代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治理水平最高,皇帝整体上自我约束能力最强,也比较节俭的朝代。比如许多人都到明十三陵和清东陵、清西陵去玩过,一对比就看出来了。清代的皇陵,整体上,都比明代的规模要小,没有明代的气派。再比如,明代太监的数量,一度达到十万人之多,而清代呢,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千人左右。

因此清代国家的收入和皇帝个人的收入,从顺治初年开始,就是严格分开的。顺治初年,清王朝设立了一个机构——内务府。这个机构是服务于皇帝个人生活的,相当于皇室的大管家。国家的收入入国库,由户部,也就是财政部来管。而皇帝个人的收入,归内务府来管。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皇帝就有了自己的固定工资,收入来源固定化了。

那么清代皇帝的个人收入,都从哪里来呢?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第一,皇帝在各地有皇庄,这些皇家庄园每年出产的东西,是皇帝的主要收入。清代的皇庄主要设在北京附近和东北地区,相当于清代皇家的“特供农场”,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猪羊鸡鸭、瓜果梨桃和大量蔬菜,供皇家日常基本消费。第二,内务府通过经商、放贷等方式,为皇帝创一点收。第三,就靠各地给皇帝的进贡和“报效”了。

因此,大清帝国财政的蒸蒸日上并不能直接保证皇帝日常消费水平的水涨船高。一般来说,由于皇家庄园的规模有定制,内务府经营水平也有限,不管国家税收如何迅速增长,皇帝个人的收入却是基本固定的。皇帝要满足其日益高涨的物质欲望,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收受贡品。奢侈品的消费更是如此。一是皇帝没有钱大量购买;二是体制所限,皇帝直接派人到市场上与商人讨价还价购买奢侈品,显然不妥。更何况,喜爱奢侈品,一直是帝王守则中的头等禁忌,不可为民众所周知。所以官员们进贡与否、进贡多少、贡品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皇帝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