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心极强的嘉庆皇帝非常焦急。他坚持厉行惩贪,对贪官发现一个撤换一个,绝不手软。从嘉庆七年到嘉庆十年(1802—1805年),大大小小的贪官又查出了几十个。可是腐败的势头,仍然没有丝毫减弱。各地基层政府的财政亏空,仍然越来越多。
很显然,自上而下的惩贪,到了嘉庆时期已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原因之一,与腐败官员的总数比起来,被发现和惩处者不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腐败收益实在太高,而腐败风险实在太低。原因之二,腐败已经成了官僚体系的常态,贪污成了官员生活的主要来源。一个人如果不贪污,则无法打点上司,结好同级,甚至无法在官僚体系中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打老虎”已经演变成“水过地皮湿”,震慑力越来越低。事实上,举朝官员从乾隆晚年开始,对惩贪风暴的反应就已经十分麻木了。乾隆皇帝生前就曾经多次哀叹,外省总督和巡抚们,一见他惩治腐败,当时也未尝不稍稍警惕一下,但是事过则忘,这种痼习相沿成风,官员身陷法网而不知后悔,真是没有办法。而到了嘉庆时期,官员们的腐败热情已经高涨到了“前仆后继”的程度,前任头一天因腐败落马,继任者第二天继续腐败。
耐心极好的嘉庆皇帝也渐渐陷入焦躁。上谕中开始出现连篇累牍的斥责、抱怨甚至痛骂。他自认为已经非常凌厉的手段和措施,经过“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官僚体系的层层减震,到了基层,竟然已经如同抚摸般温柔。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混沌,自己的记记重拳打上去,都如同打在了棉花团上。他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嘉庆十年九月,嘉庆皇帝率领宗室及重臣,经过艰苦跋涉,来到满族的龙兴之地。在祭奠了新宾永陵之后,他们向西直抵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祭奠了福陵(清太祖努尔哈赤之陵)和昭陵(清太宗皇太极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