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孝道,光绪不会谋刺慈禧
孟子曾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封建时代的社会贤达、志士仁人,无不以孝为起点,而后才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的地位可谓极高。
溥仪的老师庄士敦评价光绪是英明坚定的君主,这无疑体现了他对中国极为不了解。
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心有不甘地离开了人间。当时无一名亲属或廷臣在其身旁,被人发现时已死去多时。第二天下午,掌握晚清权柄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内死去,终年七十四岁。
无数历史学家认为,光绪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无法摆脱悲剧命运。
究竟什么才是令他屈辱一生的束缚?历史学家甚至像光绪本人一样羞羞答答,首鼠两端。事实上,他根本无法,也不曾下决心,软禁乃至擒杀慈禧。
“万恶**为首,百善孝为先”,这充分体现了“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儒家关于孝道的经典《孝经》不惜篡改古训。春秋时本来说的是“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而《孝经》为了强调孝,改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作为民众行为的准则,其重要性被放在了第一位。孟子曾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封建时代的社会贤达、志士仁人,无不以孝为起点,而后才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的地位可谓极高。清廷的头号敌人孙文一度认为,《孝经》所言的“孝”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这种全方位的孝道,当然包括“二十四孝”和“掘地见母”等大量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