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知识分子的科举情结
严复回国后,先在母校福州船政学堂当教习,次年调入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总教习,后出任该校校长。虽在新式学堂身居高位,他仍然对缺乏功名耿耿于怀。1885年,严复跑回福建参加“乡试”,准备补科举的课。不过,他落第了。
反对封建帝制的革命,目的只有一个,要建立一个重德能而非出身的秩序。这种斗争首先是对王权权威的反抗,一般同时会扩大为对全部特权阶层的斗争。
王权或特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血统。不过,每一个朝代更替时,开国皇帝和他的同事们都清楚,所谓天命,不过指的是他们的团队在能力上超过了原有领导者而已。因此,在治理国家时,科举成为一种新的维持稳定的策略。中国的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缓冲地带,在固有王权和特权的大框架内,给予平民子弟一定的晋升机会。换言之,平民中的优秀分子也可以靠读书进入贵族阶层,完成对上层阶级的部分换血。
游戏科举的朝代,麻烦不断。《玉照新志》记载,北宋初年,殿试以最先交卷的第一名为状元。开宝八年宋太祖殿试,王嗣宗和陈识同时交卷,不好定夺。于是,宋太祖就让他们“手搏”(不分重量级的自由搏击),结果王嗣宗得了状元。赵匡胤以快为好,仿佛评说武功真谛的火云邪神。而在速度一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游戏成分,不知后来宋王朝的悲惨命运是否与此有关。
科举上的弊端,一代人的时间内可能不会体现,而经年累月如此,毫无疑问导致平民中的精英分子不得进身,只好参加夺取天下的运动。以湘军头领彭玉麟为例,十六岁随父回籍。父亲死后,其族人掠夺田产,彭玉麟于是避居衡州府,就学于石鼓书院。据说他书法极好,但不能写正楷,不能写自己的名字,所以七试不中,不得不到衡州协标营担任司书(低级文书职员),以此糊口。后来,衡州知府高人鉴去协标营做客,看到他的文章很是欣赏,就让他到官署读书,补了生员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