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纠结的委托
松山、锦州相继沦陷的同时,奉命秘密出关,欲对清军使用“离间计”,解救松、锦之围的马绍愉在干什么呢?在宁远恭候崇祯皇帝的和谈敕书。
崇祯皇帝看完马绍愉申请和谈敕书的报告后,非常为难,他不知道怎么写合适。和谈,在朝臣心目中,就是投降,就是丧权辱国。他一旦写下允许和谈的敕书,就意味着他代表天朝大国向非法的清政府妥协。这样的行为,向上,对不起列祖宗;下向,无脸面对满朝文武。一旦那些愤青言官得知他带头议和,不骂他个狗血喷头才怪。
清政府明确表示,没有崇祯皇帝的亲笔敕书不谈。对抗全面失败,只能对话,崇祯皇帝别无选择,只能写下接受和谈的敕书。
崇祯皇帝既想和谈,又不想以平等的态度与土匪出身的皇太极对话。他绞尽脑筋想了好几天,最后才想出自认为既不失面子、又能促成和谈进行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敕书写给兵部尚书陈新甲,而不是给皇太极。
崇祯皇帝在敕书中这样写道:
转告兵部尚书陈新甲:据你部所报,辽沈一方有停战休兵养民的强烈愿望。以前我政府之所以没在意,全是因为辽东总督、巡抚从未将此情况据实上报。现在,你部多次转达清政府与我和谈的强烈意愿,又确保其实心实意。我政府向来就有对边远之人以诚相待、关怀体恤的传统,不好意思一再拒绝。为了体现我们的好生之仁,恢复双方祖辈建立的良好关系,兹特批准你部本着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原则,派人与沈阳方面接洽。有实质性进展后上报。
1642年4月6日,祖大寿投降。
4月9日,马绍愉才接到崇祯皇帝的敕书。
马绍愉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带领参将李御兰、周维墉,还有一名锦衣卫官员,到清营约见济尔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