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事实证明,人民永远是最可爱的

被误会的唐诗

字体:16+-

古代人和现代人不一样。现在人有复印机,有照相机,能CopyPaste,复制一段信息基本能够做到不走样——除非是别有用心去篡改——而古代读书人就难多了,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来抄不可,就算是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是请刻工来一个字一个字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之下,复制的质量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类,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眼神不济,会突然走神抄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这些事情,在历史上时有发生。

如果是大部头的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无伤大雅,但如果是诗歌这种讲究一字千金的作品,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对作品本身将是伤筋动骨面目全非。要知道,诗的特点是以最少的字表达最微妙的含义,一字之差,很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万一错误的版本流传到后世,让我们对诗人本意有了错误的理解,这误会就闹得更大了。

就拿最负盛名的唐诗来说吧。唐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流传至今的唐诗作品和它最初的版本已经是大不一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名句,实际上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比如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被推为七律之首,开头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被传颂千古,就连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根据施蛰存先生和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的考证,这首名诗的第一句就错了。崔颢的原诗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唐宋两代的诗集,包括敦煌卷子,都是这么写的。一直到了元代,才第一次有人抄成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然后到了清代,先是金圣叹误把“黄鹤”当成真本、然后纪晓岚据此做了修订,沈德潜做《唐诗别裁》信了两位大才子的说法,后来又被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照抄。《唐诗三百首》太受欢迎了,结果昔人下了白云,改乘了黄鹤,成为一段最著名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