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一本你没看过的书,这话题听来荒唐,实际上很有现实意义。现在是一个效率与个性并存的时代,人们一方面需要谈论一些书来体现自己的品位与格调,另外一方面又往往忙得没时间去阅读。
当你被邀请为一本既不熟悉作者也无暇阅读的书写书评时;当在某次聚会中你心仪的女性向你问起一本你闻所未闻的书时;当你需要准备一次有内涵的文化演说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这些尴尬的场合,往往需要一些技巧来摆脱窘境。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普通读者,当你打开报纸或者杂志看到一篇篇引经据典的文章,或听一位朋友口若悬河地摆乎时,需要一些技巧来准确分辨出对方是真的读书破万卷,还是装腔作势。
来自正反两方面的需求,促进了“谈论没读过的书”的手法日益成熟,并最终变成一系列技巧。这些技巧广泛见诸于各大杂志、报纸、谈话节目、文学沙龙和咖啡厅里,等待着有人把它们整理成册,总结成行之有效的规律,这便是本文的诞生初衷。
那么,如何谈论一本你没读过的书呢?
第一招,也是最基本的手法,叫做避实就虚。
如果这本书是和西藏相关,那么用尽可能多的篇幅来讨论西藏文化本身;如果这本书的主题是西班牙美食,简要回顾一下伊比利亚半岛历史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这与美食毫无瓜葛,却总能显出博学。通常的对话会这么发生:
“你看过林清玄的《心的菩提》吗?”“嗯,他这书有着浓郁的禅宗味道。你知道,禅宗是由六祖慧能创立,这么多年来,它在现代社会更显出影响力。我记得慧能有一首偈子……”
避实就虚的风险在于,你必须第一时间判断出这本书的主题。《孤独六讲》、《于丹评论语》之类的书名浅显易懂,容易判断;但像《追风筝的人》、《1Q84》之类,很难光凭题自来想象主题,更不要说猜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