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9年5月2日在江苏省教育会上的演讲,又题《胡适之演说实验主义》,原载1919年5月10日、11日《晨报副刊》。
[2]载1919年4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4号,收入1919年北京大学学术讲演会编印的学术讲演录《实验主义》。
[3]1929年6月3日在上海大同中学演讲的要点,胡适自记。载胡颂平编撰《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册。
[4]1952年12月3日、8日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的演讲,分别刊于演讲次日的台北《中央日报》。
[5]原载1925年5月31日《国闻周报》第二卷第20期。明宵记录。
[6]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开办的国语讲习所的讲演,则华超记录。刊于1921年11月20日《教育杂志》第十三卷第11号。
[7]1927年12月在上海同文书院的讲演稿,载1928年1月25日至2月15日《贡献》旬刊第6至8号。
[8]原文如此。
[9]原文如此。
[10]原文如此。
[11]1933年7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Haskell基金会主办的宗教学术演讲会上的讲说,原名为“The Task of Confucianism.”载入1934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的Modern Trends in World Religions(《各大宗教的新趋势》)一书。1970年10月由徐高阮中译。
[12]译者注:“胡先生在第一次说话里声明他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只是研究中国智识及宗教史的一个学人,见《各大宗教的新趋势》第五章。”
[13]1935年1月12日在广西梧州中山纪念堂的讲演词,梁明政笔记。载1935年1月22日至25日《梧州日报》,收入黄山书社1994年12月版《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12册。
[14]1937年在“庐山暑期训练团”的讲演稿,载入1941年7月16日香港《文史杂志》第一卷第8期。
[15]1945年接受哈佛大学“殷格索讲座”(Ingersoll Lecture)的邀请发表的讲演,同年刊于《哈佛大学神学院院刊》,题为The Concept of Immotality in Chinese Thought.1963年12月由杨君实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