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宫的路上,云归见我情绪有些不对头,担忧道:“太后怎么了?方才也没见您跟峪亲王夫妇多说几句话,您为什么突然如此低沉呢。”
我掀开马车的帘,看着上京街道上的百姓喧哗。“没多说几句,但哀家已经明白了。”
“……您是说?”云归迟疑着,思量着我的话。
“奴婢有点不敢相信。奴婢一直认为,峪亲王是个好孩子。”
“他的确是个好孩子。”
“那您的意思是?”云归认真地看着我。她知道,炽儿对我的意义很重大。就像当初南巡之时在“东海之滨”的那场刺杀,当有一丝丝的苗头指向炽儿的时候,我心中想的不仅仅是“背叛”二字,那是一种骨肉分崩的痛惜。后得知不是炽儿所为,整个人都松缓了。炽儿虽然不似灼儿,非我抚养长大,但他在我身边的年头最久。先帝驾崩之际,皇室宗亲进宫闹事,13岁的少年炽儿出面帮我应对。他是唯一陪我渡过风浪的孩子。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在我内心深处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当年清风殿的大火,我从腰间摸出五云山上胡通赠我的短刀,趁乱刺死了成筠江。我对峪王一脉一直心怀愧疚。后来,胡氏对亡夫的一片痴心被常灵则利用,事破之时,我仍留她一命。可她还是选择了自尽。
炽的父亲母亲,皆因我而亡,我实在不想看到有一天,炽儿再度折在我的手上。我缓缓道:“沈昼提了两回,哀家都一口否定了。哀家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炽儿的心。他是个通透的孩子,哀家记得,他曾经在冬日里拿着钓竿在御湖边垂钓。他说,想让自己习惯失望,习惯一无所获。哀家觉得,他不会如他的父亲一般,执拗地做帝王梦,至死不肯醒来。”
云归道:“那您为何愁眉不展?”我叹道:“云归,炽儿这些年来,对哀家的敬爱、尊重是真的。可他放不下他父母的死,也是真的。哀家敢肯定,在胡氏离世前,他一丝一毫仇恨的心都没有。所以,当他得知母亲的异样,他婉转地提醒我,他没有帮自己的母亲一味糊涂。同样,哀家为了怕他两难,在事发时将他支去了吴家扶棺。可胡氏想不开,自尽了。哀家尤记得她自尽前,摸着炽儿的脸,说着,儿,娘大限到了,你从此苦乐自修吧。炽儿心里一定是非常难过的。他襁褓丧父,与母亲胡氏相依为命。胡氏抚育他、教养他,是他的全部倚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