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作者写稿第一是要把话说清,那么,编辑编稿第一是要把稿看懂。看出它的精彩,更要能看出它的毛病,好着手矫正。字词,在作者和编辑手里就像化学家手里的分子、元素,排列组合不同,效果也就大不同。文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准确用词,准确造句。最忌讳的是靠“大概”来编稿,把一些含混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认为是“模糊美”,迷迷糊糊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请看下面的这一首诗。该诗发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是想歌颂党的,但客观效果大谬。
多少情合靠意投——写给党的十六大
天下喜雨
地涌激流
中国的岁月盼金秋
荔枝红了
谷穗黄了
大江两岸话丰收
老人笑颜
孩子乐容[1]
青春纵情舞彩绸
鞭炮急飞
锣鼓猛打
唢呐扫除人间愁[2]
酒不醉人人都醉了
举杯邀盏空中月[3]
真真能解画中游[4]
深情沃野
葵花向日
坚定不移跟党走
多少情合靠意投[5]
海上白帆
万山红色
人心多久
**多久
目标锁定
意志不衰
我盼此时已多时
更喜神州风杨柳[6]
不灭落日[7]
白云苍狗[8]
已将我身向青翠[9]
党的不朽
人民的不朽……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2日
一共33行诗,有9处硬伤。语言、语意之混乱实在少见,不知一路怎么走到版面上来的。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编稿一是态度要认真,二是文字功力要扎实。不能朦朦胧胧地编,误把含混当美感。
(在当天下午评报会上的发言)
注释
[1]“孩子乐容”。“乐容”是什么意思?费解。可能是欢乐的容颜,但不能简成乐容,生造。
[2]“唢呐扫除人间愁”,这里就出大错了。庆贺十六大召开的唢呐怎么要扫愁呢?十六大召开的时刻是全国的大喜时刻,而且十六大前许多年,中国人民也是胜利连胜利,有何愁之扫?这首诗如果是写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庆,1976年打倒“四人帮”之庆,可以说“扫除人间愁”,而十六大召开之时扫愁岂不是对时局不满?显然作者是为了凑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