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桩婚姻都应该被祝福,每一桩带着缺憾与酸楚的婚姻更应该被协助。
适合散步的秋日午后,空气中桂香蒸腾,阳光不减反增,散步的人被逼着脱衣。
走在前面的一位牵孙老爷,停步,替三四岁小儿剥外套,加上他自己的,像捧着衣冠冢,形貌更见佝偻。
朋友说,老先生住她家社区。那小孩是他儿子,太太来自越南。
我们只是路过之人,就算瞧见别人家餐桌上甚窘迫能说什么呢?毕竟,我们看到的只是缺口碗,人家尝的是碗内的美滋味。七十老翁三岁儿,要算迟来的家庭幸福还是早到的人生重担?
二十世纪末开始,这岛上吹起一阵外籍风,过去只能在异国旅游或国家地理杂志见到的东南亚女性容颜渐渐出现在台湾街道上、超市里。她们大多没什么笑容,张着异乡人才有的怕犯错的眼睛,或推婴儿车,或扶轮椅,谨慎地跟在女主人后面。你可能见过假日在某处聚会所她们叽叽喳喳像一群快活雀鸟的样子,但大多时候,她们脸上只流露出离乡背井挣钱的单一表情。
外佣、外劳的称号让这个布满千奇百怪阶级意识的社会视他们如不见。他们的故事与情感都留在自己国家,只带着体力来台湾赚钱;台湾也只看重他们的体力,不准备交朋友,急于教他们中文、台语,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融入一个庞大的异文化,却对他们所知甚少。强弱位阶依然主导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交流。一个移民社会与新来的移入者到底哪一方展现较强的容纳潜力?恐怕,付出努力的总是弱势那方。
接着,身材娇小、肤色黝黑的异国女子渐渐进驻台湾屋檐下的卧房。双人床头上悬挂婚照,年轻美娇娘身戴琳琅金饰,艳妆,华服,一辈子恐怕只有这一天跟喜字沾上边,照片里新郎官看起来春风得意,恐怕一辈子也只有这天站在喜字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