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2001年入世,中国那数以亿计的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加入世界市场,为整个世界生产出巨量的廉价优质的工业消费品,从此世界人民享受到了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商品;与此同时,源自美联储的巨量流动性以新印刷出来的美元的形式涌入世界,它在为美国人换回各国优质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同时,起到了配置资源的作用,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在这巨量流动性的推动下,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体系,于是,整个世界的“大繁荣”就此到来。
2005年年底,德国大选的时候,施罗德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选情本来很好,他自己也踌躇满志。
他的自信,是有原因的。他的治国方略,大伙儿已经心里明了:
对国内,加大改革力度,敦促德国人努力干活、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目的是增强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竞争力——这样,就能稳住德国人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的既得地位——食物链的“次高级”位子。
对欧元区以外,其重点在于努力开拓中国市场,在技术上对中国进行一定限度的支持(比如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技术转让),这样有利于德国代表欧元区联合中国——当然,还有俄罗斯——一起给美国人挖坑,慢慢消耗美国人的实力,好让欧元取美元而代之。这样,就能在食物链上争取更加有利的位子,为德国人乃至整个欧元区夺取全球蛋糕中的更大份额。
对欧元区以内,其重点在于努力加快欧元区的建设。要点是扩大欧元区,并且加强欧元区内的经济整合。也就是说,要把欧元区建设为德国人的经济自留地——为德国人提供廉价优质的商品,并接受德国出口商品的、由德国人参与掌控的大市场。
施罗德干得很不错,欧元区从初始的11国扩大到了15国(到了2017年,则有19国,此外尚有9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欧元作为单一流通货币),而且未来一定会覆盖整个欧洲。当年欧元区成立时受到的暴打早已痊愈,欧元信誉一路回升,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欧元兑换0.8224美元的低点,也恢复到1欧元兑换1.3美元一线。而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到2005年,欧元区在经济实力上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