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读一篇好文章好比是选一件做工精致的红木家具,你随便摸着哪个地方,轻轻敲一下,很满意,不由得再四处抚摸一下,就更证实了这种感觉。又像一块衣料,用手指捻一下,好;用手背贴一贴,手掌握一握,仍然好。文章的好,是说作者已经达到了一个基本水准,他的语言,他的思想,他的综合技巧。就好像盖房,一起手用的就是钢材、有机玻璃、铝合金这些高档建材,而不是土坯茅草。所以它就耐看,处处都好看,从头至尾都经看。作者的基本功不到家,玩一点花架子,也许能收一时之效,譬若用茅草搭了一个野味的小棚,或者在泥房子上镶了一个铝合金窗户。但这终究够不上高档,要想以这种作品传世就更是可笑。我们常说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可卒读,就是因为它够不上这个标准。我也常用这个抽查的办法对付其他的艺术,比如看电视剧,盯住屏幕看五分钟,不能吸引人就换台。因为一个演员,有五分钟的时间足可以展示他的才华,如果展示不出来,说明他本来就没有。
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近日去看望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谈话间我提到:“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对现在有什么用?”先生说:“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看它是否精深。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
一语如重锤,敲醒了我懵懂的头脑。
是的,对学者来说,做学问单单是为了有用吗?显然不是。不但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时不这样问,就是哥白尼研究天体运动、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都不这样问。如果只依有用无用来衡量,许多人早就不做学问了。哥白尼直到临死前,他的《天体运行》才出版,这时他已双目失明,只用手摸了一下这本耗尽他一生精力的书便辞世了。开普勒发现了众星运动规律后说:“认识这一真理已实现了我最美好的期望,也可能当代就有人读懂它,也可能后世才有人能读懂,这我就管不着了。”类似的话许多学者、科学家都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