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独立、兴旺、发达,要靠武力强大、经济独立,更要靠精神自立。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有坚强、勇敢、自信的一面,从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到共产党人的自力更生。但也有奴性残余的一面,鲁迅当年就曾为此终身战斗,可惜还是劣根难尽。一个没有了自立意识、自立愿望的人还侈谈什么发展产业。在商品生产上靠贴牌销售终归没有出路,在文化产业上贴牌更是一种自杀。事实上,张家界景区改名的做法已遭到国民的反对。据湖南本地红网,外地凤凰网、环球网做的调查,反对者分别达94%、82%、91%,国内媒体一片批评。事后,当事者解释说是为促销,是民间所为。但不管怎么解释,以一座标志性的名山来试刀,这终是干了一件蠢事,这说明乱改洋名这根神经碰不得。张家界本来是一处发现较晚,大自然为我们保存较好的原生态景观,也因此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祖宗有功,湖南有幸,自应珍重。前几年张家界曾因无序开发,乱建宾馆、电梯,而为了“申遗”又不得不强行拆迁。那一次土折腾,余影犹在,现在又来了一次洋折腾。我们不是每天喊着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吗?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讲话中用了“不折腾”这个词。希望重读一下讲话,真的少来一点折腾。
酒与诗的联想
我曾有幸到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住过几天,那实在是一个美的去处。取名“醉仙居”的大院花木葱艳,太湖石假山后,石雕的牧童横笛骑牛,缓缓而来,现出杜牧那首名诗的意境。我也品过这种古酒,其味之醇,难以言词。记得当时曾缀联以感怀:“杏花一枝,花开千年永不败;竹酒半杯,酒后三日香犹存。”自此,便常愿天下有缘人都能去那胜地一游。
以上本是一段旧事,岁消月磨,渐渐淡忘。不料近读赵越写的《杏花村酒歌》,又惹起我的联想。古人说:“文如饭,诗如酒。”饭,充饥而已。但人们在腹饱之后,或未饿之时,却又离不开酒,它是生活中另一种高级的需要。正像诗,它比之其他文体是更高一级的艺术。制酒曰酿,喝酒叫品,作诗曰赋,念诗叫吟;而无论好酒、好诗,一律统之曰:醇。醇香、醇美、醇厚之谓。诗、酒是相通的,赵越的这首咏酒诗,是有醇味的,香醇、厚远之味。它不是饭,人只有饿时才想起去吃。而是一杯好酒,人们随时都愿捧起品一品,当你读罢后放入抽屉,不时还想取出来再念一遍。我曾是爱读诗、写诗的,但已好有几年再不为之。原因是如大家常说的,诗多好的少,要能写出好句已不敢奢想,就是读诗也常后悔,后悔浪费了时间。而赵越这首《酒歌》,不能算短,凡八十四行,不但可以终续,还能吸引你再读、再品。诗本应做到这一点,但要真能做到这一点很不易。一杯水酒,如果谁要化验它的成分,大概就那几种,可以列出一张表来,但它那品味,则是无法简单确指的。比如汾酒吧,便是入口绵、咽时甜、闭口香,瞬间三变,任你去品。一首好的诗呢,也是这样。这首酒歌,缘物生情,借酒说人,是在讲怎样酿造生活,品尝人生。研究自然科学的钱学森,曾提出一个艺术高低的划分标准,就是看他是不是说出了哲理。但那自然不是说教,否则不如去读社论。正像那酒,如为甜、香,不如去吃糖,不如去寻香料。这是一种“有韵”的哲理,美的韵律,厚的韵味。如酒的香甜。《酒歌》基本上做到这一点了,有较深的哲理挖掘,能让人一唱三叹。我想不必摘出句来为它做广告,还是请读者去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