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经济
这本书大部分章节说的是与石油相关的俄罗斯(苏联)的事情。无论你是否喜欢,都需要承认的一点是,对中国而言,俄罗斯向来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譬如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建设、苏联解体……长期以来,这些历史都是中国学者们重要的研究对象。到了今天,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杀伐决断,又使得中国民间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普京热”——我就不止一次接到出版社要求写《普京传》的约稿。究其根源,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这个国家作为自己的一个参照物。
历史中并没有多少“新鲜事”,在这里同样也不例外,剔除那些具体的“故事”,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同样能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我们会发现过分倚重资源型经济,很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的麻烦。对苏联而言,20世纪70年代的高油价就如同冬日午后的太阳一样——晒得人昏昏欲睡,可当你醒过来时,寒冷的冬夜已经快要降临了。在当时,石油出口的高回报几乎掩盖了苏联的一切问题,也彻底断了一切改革的可能性。不止如此,高回报率致使苏联的经济、政治、外交资源配置全部倾向于石油出口,这反倒进一步恶化了苏联的种种结构性问题。
而假如我们把“资源”的定义范围略微放大一些,会发现类似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当时的苏联,如果把“人力资源”也算到“资源”里面的话,其实面向出口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也可以被看成是另一种“资源型经济”——两者都无需太高的技术含量,区别无非是一个卖的是石油,另一个实质上卖的是人的体力。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发展”是石油价格升高的结果,而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样是有赖于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由于国内人力成本过高而开始实施的产业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