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埃塞俄比亚是因为历史课本上说她是难民营,是非洲的代言形象。20多年过去了,她一直在摆脱过去,努力打扮自己的形象,我想看看她现在长什么样。
埃塞俄比亚到处是难民吗?
撒哈拉已被我远远甩在身后,不见黄沙肆掠,车窗外是绿草遍野,牛羊漫步,身着绚烂彩衣的黑色女子们头顶水桶,成群结队穿越草地。成片成片的尖顶圆草屋,像是用稻草做成的蒙古包。这些屋子扎堆出现,仿佛是一个个小型部落。火烧云将天空映成一片火红。瓢泼大雨忽至,绿野上灰蒙蒙一片,雨水珠儿打在玻璃上,顺势滑落。
汽车驶离雷雨区,天边不知何时挂起了一道彩虹,像是绿地上一座七彩拱桥,看得见,触不着,梦一般存在着。
梦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雨水漏进行李箱,我的背包湿掉了一半。包里那一堆能拧出水来的衣服集体散发出一股倒人胃口的霉味,像是十年未洗。我就这么半湿不湿跨过苏丹边境,来到埃塞俄比亚。
相比于许多中国人叫不上名字的非洲国家而言,埃塞俄比亚应该算是一个家喻户晓之地。从小到大,只要出现这个国名,必然伴随着“难民”“干旱”“饥荒”“贫穷”“炎热”等词语。电视机里的埃塞俄比亚,永远是破破烂烂的贫民窟,头大身子小的饥荒灾民,衣衫褴褛的黑人孩子无辜眨巴着大眼睛……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总是时有时无开着玩笑:日子过得再不好,也比埃塞俄比亚难民强呀!这个永远在为我们生活垫底的国度,她的子民真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在生死线上痛苦挣扎吗?
最先让我产生疑惑的是气候。埃塞俄比亚一点也不热,这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国家。全年均温20℃,夏天不热,冬天不冷。从四十度高温的苏丹来到这里,就像从地狱到了天堂,整个身子都松弛了。这里,三分之二的土地为高原,平均海拔两三千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每年4月至10月是雨季,整整半年都在不停下雨,大雨小雨降不停,一天要下三场雷阵雨。充沛的雨水滋润着大地,花草树木茂盛地生长着,处处是一片绿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空气让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