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弗洛伊德2: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

第14章 口误(5)

字体:16+-

在其他的一些很重要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人们对自己说出的内容的自责倾向也会促使人们产生口误,甚至去替代与表达的思想相反的内容。在观察过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文字表达本身往往抵消了它本身的含义,而口误则暴露出人们的这种虚伪。口误模拟了这种内在过程的具体表现——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些内容人们不希望说出来,这时口误便成为人们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如下面的情况就是如此,一个男人对所谓的正规的**方式不以为然,并因此和一个女子展开了争论,而据说这个女子是一个喜欢卖弄风情的人。他说:“如果她要和我同房,她不久就会放弃她的‘ko ttieren’(一个不存在的词)。”毫无疑问,他要说的是另一个词,即koitieren(**),实际上这种替代的真正意图是表达出这个词kokettieren(卖弄**)。再举一例:“我们的叔叔由于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很少去看望他而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我们让他搬进了一个新的房子,同时我们对他做了一次长时间的探望,他显得非常高兴,要分别的时候,他充满情感地说:‘从现在起,我希望比过去更少地见到你们。’”

当某种言语材料碰巧是有帮助的,这通常会导致口误的发生。据此来将这种材料显示出来,或以此来产生一种玩笑的讽刺效果。下面的这个由瑞勒报告的例子便属于这种情况。

“你自己会‘aufgepatzt’这个时新的帽子吗?(替代‘aufgeputzt’[装饰])一个女士以羡慕的口吻对另一个女士说。她无须将她的真实想法进一步表达出来,因为她有指责对方的动机,这一点悄悄地使人们感觉到了:帽子的装饰(Hutauf—putz)是一件‘Patzerei’(笨拙的作品),这种指责从她的这个不友好的口误中明显地看出来,这种解释是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