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书是弗洛伊德在文化观和宗教观方面撰写的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早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就表现出对文化人类学的关注,十几年后,此书的出版则是他由精神病学、心理学方面转向主要研究社会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志,后来《文明及其缺憾》一书则是他在此书的基础上对文化观的集中而深入的阐述。本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文明的内涵及其同本能的关系。他认为,文明是人获取的知识、能力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规章制度的统一体,其中社会文明与人的本能永远处于二律悖反之中,即文明既对人类有益,又是对人性的否定。(2)宗教的本质、演化及其作用。他明确指出,宗教是人类童年的强迫性神经症和幼稚症,宗教的安慰作用犹如麻醉剂,纯属于一种“甜蜜的毒药”,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否定宗教。使人们“从宗教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显然,这是否定上帝存在的一种类似无神论的思想。当然,其中也有漠视产生文明和宗教的社会根源,把群众视为“群氓”的唯心史观的问题。
英文版编者导言
本书根据1928年德文版译出。
本书始作于1927年春,同年9月完成,11月出版。
弗洛伊德在1935年为其《自传研究》补加的“附录”中,讲述了在过去的10年里他的思想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他解释说,“我的兴趣在自然科学、医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绕了一个大弯子之后,又回到文化问题上,这是一个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考虑问题不够成熟的年轻人的时候,就十分迷恋和感兴趣的问题。”(标准版,第20卷,第72页)当然,在此期间的几年中,他曾多次涉及到这些问题——特别是在《图腾与禁忌》(1912~1913)一书中。但是,正是在写作《一个幻觉的未来》时,才开始对他晚年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文明及其缺憾》(1930a),这是紧接本书之后的又一力作。对人生哲学的探讨还使他写出了其后期著作《精神分析新论》(1933a),他给爱因斯坦的一封公开信《为什么有战争?》(1939b),以及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摩西与一神教》(1933a),此书他从1934年便开始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