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学生读名家:海燕

第19章 “野有饿殍”

字体:16+-

乞丐到处都有,而上海尤多。职业的乞丐是有组织的,收入相当可观,决不会饿死。非职业的乞丐,像黄包车夫的家属,女人孩子们,偶然作着这一行“生意”,找些意外的收入,那也是决不会挨饿的。但从“八?一三”抗战以后,乞丐的数量一天天的增多,许多非职业的乞丐也都变成了职业的。尽有向来饱食暖衣的人也沦入了乞丐群中。他们竞争得异常激烈,而肯“布施”的人却是那样的少——天天的少下去。原因是“施舍者”群自己也多半陷在“朝不保夕”的情形之下,如何能够再施舍别人呢。

日本人向世界夸口说,北平的乞丐已经肃清了,市容很整洁。但从北平来的人告诉我们:乞丐在那城市里根本不能生存;有乞的,没有舍的。沦入乞丐群的人,不到几天,或十几天便都饿死了。

上海的情形也是如此。“饿殍”在一天天的增加。

中产阶级在战前吃惯杜米饭的,渐渐的改吃洋籼米,改吃面粉制品,改吃杂粮。本来是阿餐吃饭,一餐吃粥的,渐渐的改作两餐粥一餐饭了。改作两餐小米粥或绿豆粥,红豆粥之类,餐面“疙瘩”,或面条子,或南瓜饼之类了。敌人“以战养战”,把江南产米区种的米,香糯雪白的米,全都囊括而去。剩下的,小部分喂养着汉奸,极小部分才轮到老百姓头上。老百姓吃的是他们所不屑吃的碎米,发了臭的腐米,一半杂了糠粉的极坏的籼米,后来,爽爽快快的便连米粒儿也不见,除非用大价钱在黑市上搜求。

农人们自己吃不到自己种的米,应该吃米的老百姓们吃不到向来吃惯了的米,这米,一粒粒,一颗颗,雪白肥大的,全都经由汉奸们的手,堆到敌人的仓库里去。

有一天,我在霞飞路的一家商店窗口,见到一大批宣传画片,有几幅题着“满洲——东亚的各仓”的,表现着满车满地的一袋袋的粮食。愤怒使我的脸涨红,我的双眼圆睁着,我想大声疾呼道:不错,“满洲”是符仓,可惜在那里的人,种稻的人却全都吃不到米粮,只有那批侵略者才有份大量的恣意的享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