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

第13章 散文 (8)

字体:16+-

徐志摩游历欧洲各城市,沿途祭拜心仪已久的文艺大师,如波德莱尔、伏尔泰、雨果、雪莱、但丁等人之墓。无疑,徐志摩是真心企慕这些大师的,并深深被他们对艺术单纯信仰的热忱所打动。但当徐志摩回顾本国文化时,面对一个“如喘着气的活死人”般的中国社会,怎能不忧心呢?故他以充满热情与理想的文字,呼吁青年们坚守单纯的信仰与天真,找回中国文化的灵性。

徐志摩以“海滩上种花”为题,向听众发表了这篇情绪饱满、极具张力的演讲,从人类文明的高度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主张,并着重从中华文明前途命运的角度,热情地号召青年人保持天真浪漫的艺术灵感和积极纯粹的创造热情,在人道的海滩上种鲜花,“花也许消灭,但这种花的精神是不烂的”。卡片上的小孩在海滩上种花,全然因为他思想是单纯的,信仰也是单纯的,而单纯的信仰正是创作的源泉。那小孩并不去想砂碛的海滩,汹涌的浪头会使他白费气力,只顾以一颗单纯清洁的心灵和童真,赞美花的美丽生命。志摩打心底赞美的就是这份“真”。在他看来,所谓的成人,心里只是种种虚荣的念头,到处奔碌,计较成败,失却了那种单纯的执着精神。

作者以“海滩上种花”为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上述思想主张,语言澎湃,富有张力,极具表达效果。文中作者所阐发的“艺术求美”,提出创作者需要有为美而牺牲的天真和勇气的文艺主张,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充分地理解徐志摩诗文的内涵和意蕴。这篇演讲散文寓理于情,融情于理,语言诗化,思想深邃,自然亲切地显示出作者对灵性的赞美和对现实人生的不满,反映了他真实的人生态度,发人深思。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阅读指导

乍一看题目,或许很多读者会以为这是一篇有关北戴河海滨的游记散文。实际上作者在首段即说明,这篇散文并不是作者自己在北戴河海滨的所见所闻所感,恰好相反,这是作者在未能亲临的情况下的一次“冥想”,一次思想的旅行,因而颇带有一些“意识流”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