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

第9章 散文 (4)

字体:16+-

但这也许看太奥了。我们承受西洋人生观洗礼的,容易把做人看太积极,入世的要求太猛烈,太不肯退让,把住这热虎虎的一个身子一个心放进生活的轧床去,不叫他留存半点汁水回去;非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决不肯认输,退后,收下旗帜;并且即使承认了绝望的表示,他往往直接向生存本体的取决,不来半不阑珊的收回了步子向后退:宁可自杀,干脆的生命的断绝,不来出家,那是生命的否认。不错,西洋人也有出家做和尚做尼姑的,例如亚佩腊与爱洛绮丝,但在他们是情感方面的转变,原来对人的爱移作对上帝的爱,这知感的自体与它的活动依旧不含糊的在着;在东方人,这出家是求情感的消灭,皈依佛法或道法,目的在自我一切痕迹的解脱。再说,这出家或出世的观念的老家,是印度不是中国,是跟着佛教来的;印度可以会发生这类思想,学者们自有种种哲理上乃至物理上的解释,也尽有趣味的。中国何以能容留这类思想,并且在实际上出家做尼僧的今天不比以前少(我新近一个朋友差一点做了小和尚!),这问题正值得研究,因为这分明不仅仅是个知识乃至意识的浅深问题,也许这情形尽有极有趣味的解释的可能,我见闻浅,不知道我们的学者怎样想法,我愿意领教。

美文解读

“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大川与佛法禅意,总能给久居世俗的人们以清净畅达之感。徐志摩笔下的天目山,多彩生机中蕴藏清宁,佛法禅意中饱含生动。散文开篇对天目山自然音响的描绘不可不谓之传神,而其后对天目山僧人的描写则以恰似中国水墨画式的明暗写意,勾勒出淡定安详的人生状态,最后作者对中西文化与人生观的对比品析则将文章的主旨上升到了新的思想境界——对自然和谐人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