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鼻子大王》搬上银幕,并在1995年5月23日获得广电部颁发的“政府奖”(即“华表奖”),这是最初根本没有想到的。
《哭鼻子大王》是我在十几年前所写的一部长篇童话。
那是1982年7月下旬,我应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热情邀请,来到广州出席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作家们谈及长篇童话太少,我就自告奋勇说可以写一部。
8月3日,《羊城晚报》就把我的发言“捅”了出去,说我“将完成一部长篇童话”……
其实,我当时只是在会上表个态罢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然上了报纸,我也就无论如何要把长篇童话写出来。
我当时虽然发表过近百篇童话,可是,从未写过长篇童话。创作长篇童话,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没有尝试过的课题。
写什么呢?我注意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当时已经逐渐显露出其重要性和普遍性。
因为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几乎家家都成了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只生一个孩子,“无限宠爱在一身”,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的“小太阳”。
于是,我选中了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长篇童话的题材。
独生子女常以“哭鼻子”来“要挟”家长。在生活中,我常常见到这些“哭鼻子大王”。只要他(或她)一哭,妈妈害怕了,奶奶心疼了,爸爸让步了。哭,是他(或她)的一大法宝。我想在长篇童话中,给这些“哭鼻子大王”以善意而又辛辣的讽刺。
从广州回来,我便赶紧动笔。童话的特点在于夸张。我把“哭鼻子大王”加以夸张,一哭起来,那泪水就像瀑布似的喷涌而出,以至把整个幼儿园的小床都漂了起来!
然而,着手写作以后,我却颇感吃力,比我写长篇小说吃力。开头的几章,我写写放放,放放写写,甚至写着写着,推倒重来。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没有写过长篇童话,缺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