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第11章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11)

字体:16+-

主持人:今天我们想请王老师和我们交流的是“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话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本书是1999年出版,已故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曾为之作序,以“发现另一个中国”为题,总结该书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所带来的新的思考。同时,也根据该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士大夫、知识精英们的文化传统)和以关王爷为代表的小传统(游民文化传统),究竟哪个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多一些?根据李慎之先生提出的思考,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孔夫子和关王爷是两种完全不同,并且正相对立的文化还是彼此有很深的交织?中国历史上的游民文化和生活准则对理解如今的中国社会是否仍有帮助?今天的“游民”和以往的“游民”有何不同?中国历朝历代如何解决游民问题?如果把视野再拓宽,中国传统的游民文化和西方一些国家的游民文化有何不同?西方国家的游民如何被重新纳入秩序之内?针对这些问题,王老师今天做客和讯读书频道将和网友进行交流。

游民:脱离了宗法秩序的人

主持人:我们首先问王老师第一个问题,请您具体解释一下游民的定义,还有构成游民的各色人等。您在书中说游民形成群体是在宋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

王学泰:首先说一下,我们谈游民问题是有一个历史前提的。这个历史前提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古代传统的组织方式是宗法社会。从经济、经营角度来说是小农社会。而宗法社会中,人是靠宗法组织起来的,所以说人一生基本上就生活在某地、某个宗法之中,生活在他的家族、宗族之中。这些人我称之宗法人。

另外我们的行政控制自古以来也是非常严谨的,由于行政和宗法的双重控制,正常生活的人们基本上是不流动的,我指的是广大农民和广大手工业者,他们基本上是不流动的,他们终身都生活在一个地方。我是山西人,我50年代回老家去,有的老年人一生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他们行为的距离最多在数十里之内。这种社会中,人们必然产生独特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