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汉宫非大臣有赐第或值枢廷者皆居外城,多在宣武门外,土著富室则多在崇文门外,故有东富西贵之说。士流题咏率署“宣南”,以此也。
这段话清清楚楚说明了住在宣武外的多汉官,住在崇文门外的多是原来北京的土著富室。与他差不多同时的罗瘿公(程砚秋天才的发现者与支持者)在《宾退随笔》中说: 清世曹司不习吏事,案牍书吏主之,每检一案,必以属书吏。朝以习常为治,事必援例,必检成案,自开国以来二百余年,各部例案,高与屋齐,非窟其中者,末从得一纸。书吏皆世其业,一额出,争以重金谋得之,盘踞窟穴,牢不可拔。书吏执例以制司官,司官末如之何。吏遂藉例以售其奸欺,故以吏起家者恒富。都中有“东富西贵”之谚,盖吏多居正阳门东与崇文门外,恒多华宅;京曹则多居宣武门外也。
罗把“东富西贵”与清代的弊政联系起来。清代胥吏地位很低,做不了官,但他们世代相传,把持了衙门的具体工作,很能用权力捞钱,发了大财。这些人多住在崇文门东,这是“东富”;那些汉族司官(郎中、员外郎之类)乃至尚书、侍郎,发不了财(明清官员俸禄很低,有穷京官之说),但清贵地位是胥吏永远不能企及的。他们多住在宣武门外一带,这是“西贵”。
我认为清末民初,“东(今崇文区东部)”住的多是手工业者、商人,北京仅有一些大的手工作坊如地毯厂、玉器作坊、景泰蓝作坊等也多集中在这里。商人和手工厂主比较有钱,所以说“东富”。上面几种说法虽有差别,但有钱、地位不高的人多住崇文门东这一点上是无异议的。
富有的胥吏也好,富有的商人手工业者也好,都为时论所轻,他们的名字也很少传世,《天咫偶闻》言“崇文门外板井胡同,有祝姓,人称米祝。盖自明代巨商,至今家犹殷实,京师素封之最久者,无出其右”。这样的记载是不多的。而宣武门外住的文人士大夫,能说能写,掌握着话语权,他们的名字便大量传世。这里举几个例子,以见宣南一带人文之盛。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江左三大家”之一、《圆圆曲》的作者吴伟业(号梅村)曾住在魏染胡同,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号竹垞),住在宣武门西侧的海北寺街,比他稍晚的著名的戏剧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也曾住在这条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