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王朝在建设京都时开始重视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地安门到鼓楼、钟楼。天桥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可以说是北京的朱雀桥。
元明清时代的北京并不缺水(五十年前,陶然亭一带挖下两锹就见水),甚至在城内还是河道纵横的。在永定门到正阳门的这段路上,除了正阳门前的护城河以外,在珠市口之南还有一条河,它从东面金鱼池一带流过来,经过先农坛南墙,一直流到南下洼子(今陶然亭)。有河必有桥,坐落在正阳门大街上这座桥就叫天桥。它建于元代,到了明代,因为修建了天坛,把本来要到泰山祭祀搬到北京来了。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行藉田礼,这两次行动必要过天桥,所以把它改建成为汉白玉的拱形桥。天桥桥身很高,桥北边东西面各有一个亭子。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了修建马路,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来发展有轨电车,要从这里经过,被夷为平地。
明清时代的天桥一带是风景区。它地面开阔宽敞,有水有树,有花有草,春天到来,鹅黄嫩绿,烟草迷蒙,是文士们游览宴饮之地。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王士禛、曹溶都曾在此流连,并有诗篇传世。三月初,清明前后,文人士大夫还喜欢跑到这里行修禊之事(如王羲之之《兰亭集雅集》)。王鸿绪有《上巳》诗云:“花底张云幔,风光满碧汀。一杯同洛禊,曲水即兰亭。”可以想见,当时金鱼池和天桥一带风光美丽而且清洁,可以作曲水流觞。清嘉庆间性灵派诗人张问陶(号船山)有《天桥春望》(三首)第二首云:“明波夹道且停车,人为临渊总羡鱼。尘外蒙蒙千树柳,随风绿到第三渠。”(自注:第一渠,近天桥。第三渠,至永定门)这一道道清澈的渠水和岸边的一路绿去的垂柳,风光绮旎。这种种美丽景色都是我们晚生后辈很难想象的,因为到了民国年间,金鱼池就成为臭水沟了。老舍的话剧《龙须沟》就是描写在这里的居民生活之悲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