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学泰自选集:岁月留声

第4章 少年游 (4)

字体:16+-

我不是出生在读书人家,何况我们山西人在百年前也不讲究读书,这一点与江浙人大不相同。听父亲说,他小时候(清末)的山西人是有钱的学买卖(经商),没钱的学手艺,做手工业者。父亲属于没钱的一类,读了四年私塾,只读到“上论”(《论语》上半部),便被家里送到手工作坊学织地毯。民国初年,父亲16岁到北京来闯天下,算是最早的“农民工”吧。不过到我出生时,已经家道小康,懂得要培养我早点读书,所以在三岁时便请人教我认“字号”(一种识字卡片,正面是字,背面是图),四岁上幼稚园,家里除了父亲订的一份《新民报》外,几乎没有供阅读的东西。家里有字的而且装订成本的,只有每年一换的《皇历》。没事时,也翻过,留到现今记忆中的只有“龙治水”,因为一翻开《皇历》赫然印在第一页的就是威猛的神龙张大口在吐水,如果画的是一条龙,那么就是一龙治水,本年非大旱不可;如是“九龙治水”则本年度非大涝不可。

不过《皇历》算不上是书,我读的第一本真正的书是本没书皮的《名贤集》。这是本从四字句到七字句劝人行善的格言集,现在看来其中许多是很庸俗的,如“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之类,体现的是小市民意识。但也有好的,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之类,属于通俗化的儒家思想,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感觉十分惬意。这对于大脑还处在空白状态的小孩是很有吸引力的,没事的时候读一读,仿佛有点感悟。后来上初中时,初读《论语》,便有似曾相识之感,格外亲切,可能就与这本《名贤集》有关。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客人丢在家里的残破不堪的《三侠剑》。上三年级时发现这半本没头没尾、不知书名的“书”,一读,有故事情节,有悬念,有神秘的武功:“金镖将胜英——胜子川一口鱼鳞紫金刀,三支金镖压盖绿林,甩头一子定乾坤”,在“扬子江心倒凫八百里”。这种英雄气概和盖世无双的武艺,会激起当年的男孩儿什么样的幻想?大约是现在的男孩儿难以理解的了。记得每天下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本残书摊在桌子上,然后跪在凳子上(坐着不够高)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自得其乐。一旦有事中断,便用毛笔帽,蘸着红印泥,盖在中断的地方。半年下来,破书满篇尽是红圈圈。过年时,逛厂甸,非要买“鱼鳞紫金刀”不可,无奈玩具摊上没有,只好买了一把“九连环宝刀”,聊以**。对武侠小说的爱好延续到初中,初一时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作者是郑证因、白羽、徐春羽、还珠楼主;书是《鹰爪王》《子母离魂圈》《十二只金钱镖》《蜀山剑侠传》之类,每种都是五六十集,一天要看两三本,没完没了。因为书是租的,在课堂上也要加班看,还要担心老师没收。这种阅读狂热就与这半本《三侠剑》有关。不过在师大附中初中三年生活中,只被老师没收过一本书,还是《鲁迅小说选》。